作为一名年轻人,我深刻感受到了AI对我们生活的巨大影响。最初,我们对AI的态度可能是疑惑和不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逐渐学会了如何驯化和利用这项技术。今天,我想分享一下我们这一代人如何通过不断实践,将AI变成得力助手的故事。

年轻人如何驯化AI:熟练度提高态度变积极

从最初的质疑和不安,到如今的利用和驯化,年轻人对AI的态度发生了180度大转弯。现在,他们已经学会如何利用AI为自己打工,辅助学习,让AI变成生活中的得力助手。

AI成为强大工具科技弄潮儿还看00后

如果到现在你还没使用过AI,就已经被90%的年轻人甩在身后了。后浪研究所和36氪联合发布的相关调查报告显示,超过95%的Z世代年轻人使用过AI工具,05后更是100%的AI体验官。

曾几何时,AI被视为职场的潜在威胁,人们担心它会抢走工作。但现在的年轻人已经学会如何利用AI为自己打工,辅助学习,AI在他们手中变成了一个强大的工具

光使用过当然远远不够,只有熟练掌握了解才能成为“主宰AI的神”。要想完全驯服一个适合自己的AI,需要不断地练习和调教。谈及对AI工具、产品的熟悉程度,超过四成的00后和95后能够“熟练使用”,而90后则更多是“会简单操作”。

整体看来,00后对AI的熟悉程度最高,调查显示,年轻人对AI的熟悉程度与年龄成反比,越年轻,对AI的掌握越熟练。

学生党最常用检索与统计职场人最爱翻译及工作总结

说到AI,人们印象中联系最紧密的行业应该是互联网。然而,调查数据显示,在AI使用频率最高的行业中,互联网仅排在第四位。排名前二的是媒体文娱和在校学生,他们的使用率甚至超过了大部分职场人。看来,AI在信息收集和文案创作上的巨大帮助,已经成为媒体工作者和学生的得力助手。

市面上的AI产品这么多,年轻人的使用习惯又如何呢?70.9%的受访者表示,他们会将各种功能的AI选手都收集进队伍里来,才能秒杀工作生活的“疑难杂症”。

说起使用AI的场景,不得不佩服年轻人的想象力。几年前还仅存于小说和电影中的情节,如今已成生活刚需。在学习过程中,他们最常用AI做的是检索查阅资料,其次是统计数据。而对于职场人来说,被资料翻译、工作汇报和会议纪要“硬控”的日子也因为AI变得轻松起来,半数受访者用AI翻译资料、写周报以及工作汇报,还有45.7%的人用AI生成会议纪要。

还在为找工作面试发愁的人可以松口气了:用AI模拟面试,不但能模拟考官会提出的问题,还能给出回答建议。再具体到生活场景下,聊天解闷已经是AI最不新鲜的用法了。从出行路线到旅游计划,从控制家电和使用小电器,再到查找餐厅和菜谱,“食住行”已被AI稳稳拿捏。

理财助手、维权嘴替……你最期待AI做什么?

年轻人还期待AI为自己做些什么?浅浅畅想一下未来,在年轻人还想尝试的AI功能中,大家最想要的竟然是AI老师,希望能在教学、考试、评分、答疑等环节得到帮助。

此外,帮自己炒股理财的AI财务规划,一键预订机票酒店餐厅的AI旅游行程规划,自动开店进货的AI开店,投递定制版简历的AI筛选岗位,根据口味、距离、优惠选外卖的AI规划每日菜单,甚至是替自己跟别人“吵架”维权的AI嘴替,都是备受期待的功能。至于讨论度很高的AI恋人,甚至在大家心中连前十都排不进,可能代码定制出来的“完美爱情”,终究不能取代真实的亲密关系。

科技对生活的改变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人们所有需要切实解决的问题以及对于AI天马行空的想象,也许在不远的未来就能实现。

AI会取代人类吗?越了解越不担心

在AI大热的这一年半时间里,认为自己“受到AI负面影响”的受访年轻人不到三成。尽管AI技术日益成熟,但近八成受访者认为AI帮助自己提高了工作效率,67.1%的受访者认为AI提供了创新思路,而像“虚假信息误导”“信息泄露”“工作被取代或机会减少”的负面影响,基本都是垫底的存在。在交叉分析对AI的熟悉程度和态度后,调查还发现越熟悉AI的年轻人,对AI持有的态度越积极。在所有态度关键词中,占比最大的还是期待、兴奋、惊喜……担心、迷茫、焦虑早已不是大部分年轻人对AI的情绪了。

对于“你是否担心自己的工作未来会被AI取代”?79.9%的受访者给出了否定的答案。在剩下担心被取代的两成人群中,对AI有深入研究以及学习经历的,担心程度最低;反而是对AI完全没有了解的人最担心未来被取代。“其实AI只是一个工具,最重要的还是自己的想法或创意本身。”一名受访者表示。

此外,尽管AI的好处多多,但在实际使用中也遇到一些问题。目前,市面上大部分的AI工具或产品都需要购买会员,产品繁多难以选择,上手学习使用的门槛也不低。因此,年轻人使用AI过程中的痛点,主要是“顾虑成本开销”“产品太多不知道选哪个”以及“懒得研究学习”。

总的来说,年轻人对AI的态度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从最初的担忧到如今的积极利用,AI正成为我们生活和工作的不可或缺的工具。虽然在使用过程中还面临一些挑战,但相信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我们能更好地驾驭这一技术,实现更高效的生活与工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