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Inclusion·外滩大会主论坛上,阿里巴巴集团前首席技术官、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发表主旨演讲,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开放”话题。他指出,人工智能正在经历一场从代码开放到资源开放的革命性变革,并强调在AI时代,“开放”已成为决定产业走向的关键变量。
“开源”之争:从代码到资源
王坚回顾了2025年初发生的几个重要事件,以揭示“开放”概念的演变。他提到,1月13日美国公布了针对人工智能模型权重的出口管制,但特意将“开源”权重排除在外,这背后蕴含着对“开源”的不同理解。随后,随着千问Qwen和DeepSeek等模型的相继开源,人工智能领域对“开放”的讨论进入了新阶段。王坚引用Sam Altman的话——“OpenAI站在了历史的错误一边”——来强调,这不仅仅是策略上的失误,更是历史性的选择。
他指出,在互联网时代,Netscape浏览器的开源是格局改变的分水岭。而在1998年,“开源”(Open Source)这一概念才被正式确立,特指开放源代码。然而,在今天的AI时代,仅仅开放源代码已不足以解决问题。
王坚认为,随着模型规模的爆炸式增长,开放数据和计算资源已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关键。他更倾向于将今天的“开源”称为“开放资源”(Open Resource),因为其本质是共享数据和算力,让个体无需重复投入大量资源。
太空计算:AI的下一片蓝海
王坚进一步提出,在AI的“资源开放”背景下,太空将成为一个巨大的新资源。他表示,就像手机被重新定义为电脑一样,通信、导航和遥感卫星的存在,将催生第四种卫星——“计算卫星”。
他分享了之江实验室的一项突破性成果:今年5月14日,12颗计算卫星组成的“三体计算星座”成功入轨,首次将一个与地面完全相同的8B AI模型送入太空。这一星座实现了卫星之间的互联互通,确保在任何有卫星到达的地方都能进行数据处理,从而摆脱了数据必须传回地面的限制。
王坚解释,该星座取名“三体”,是希望打破“三体问题”中无法确定解的困境,通过无数主体的协作来共同分享太空资源。他坚信,只有将AI和算力送入太空,人类才有可能真正地走出地球,探索深空。
发评论,每天都得现金奖励!超多礼品等你来拿
登录 在评论区留言并审核通过后,即可获得现金奖励,奖励规则可见: 查看奖励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