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基金会的Marshall Miller在最新博客文章中披露,维基百科的人类页面浏览量同比下降了8%。这一数据是在更新机器人检测系统后发现的,新系统识别出5月和6月的异常高流量主要来自于专门设计用来规避检测的机器人。
Miller将流量下降归因于"生成式AI和社交媒体对人们获取信息方式的影响"。他指出两个主要趋势:搜索引擎越来越多地使用生成式AI直接向用户提供答案,而不是链接到维基百科等网站;年轻一代更倾向于在社交视频平台而非开放网络上寻找信息。不过谷歌此前曾对"AI摘要会减少搜索流量"的说法提出异议。
Miller表示,维基基金会欢迎"人们获取知识的新方式",并认为即使访问者没有直接访问网站,只要来自维基百科的知识仍在传播,百科全书的重要性就没有降低。维基百科甚至尝试过推出自己的AI摘要功能,但在编辑投诉后暂停了该项目。
然而这种转变确实带来了风险,特别是当人们越来越不清楚信息的真实来源时。Miller指出:"随着访问维基百科的人减少,可能会有更少的志愿者去丰富和扩充内容,也可能会有更少的个人捐赠者支持这项工作。"他补充说,一些志愿者的贡献非常杰出,据报道上周五还有志愿者在维基百科编辑会议上制服了一名持枪者。
基于这个原因,Miller主张使用维基百科内容的AI、搜索和社交媒体公司"必须鼓励更多访问者"访问网站本身。
维基百科正在采取自己的应对措施。组织正在开发一个新的内容归属框架,用于标注来自百科全书的内容。此外还组建了两个团队负责帮助维基百科触达新读者,并正在招募志愿者协助这项工作。
Miller还呼吁读者"更广泛地支持内容完整性和内容创作"。他写道:"当你在网上搜索信息时,寻找引用来源并点击进入原始资料。与你认识的人讨论可信的、由人工策划的知识的重要性,帮助他们理解生成式AI背后的内容是由真实的人创造的,这些人值得获得支持。"
从行业影响来看,维基百科流量下降反映了AI时代内容分发模式的根本性变化。当搜索引擎和AI助手直接提供答案时,用户不再需要访问原始内容源。这种"中介化"趋势对依赖流量和社区参与的开放知识平台构成了结构性挑战。
维基百科的困境具有代表性意义。作为互联网上最大的协作知识库,其内容被广泛用于训练AI模型和生成搜索答案,但这种使用方式切断了流量反馈循环——用户不访问网站,就不会成为编辑或捐赠者,长期来看可能威胁内容生产的可持续性。
这也引发了关于内容归属和价值分配的讨论。当AI系统使用维基百科等开放资源提供服务并获得商业收益时,如何确保原始内容创作者和平台获得适当的认可和支持,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Miller提出的内容归属框架和呼吁点击原始来源的建议,代表了内容提供方对这一问题的初步回应。
从用户行为角度看,信息获取的便利性和信息溯源能力之间存在矛盾。AI摘要和社交媒体信息流提供了即时答案,但也降低了用户对信息来源、可靠性和完整性的认知。这种趋势对网络信息生态的长期健康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发评论,每天都得现金奖励!超多礼品等你来拿
登录 在评论区留言并审核通过后,即可获得现金奖励,奖励规则可见: 查看奖励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