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清华大学正式发布了《清华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旨在规范校园内人工智能的使用。这一指导原则首次系统性地提出了人工智能应用的全局性和分层级的引导规范,涵盖了教学及学术研究的各个核心场景。

​清华大学发布 AI 应用指导原则:禁止将 AI 生成内容用作学业成果

《指导原则》分为三个部分:“总则”、“教学篇” 和 “学位论文及实践成果篇”。在 “总则” 部分,学校明确提出了 “积极而审慎” 的态度,并设立了五大核心原则:主体责任、合规诚信、数据安全、审慎思辨和公平包容。其中,“主体责任” 强调人工智能应作为辅助工具,师生才是学习与教学的主导;“合规诚信” 要求师生对 AI 使用情况进行披露,防止学术不端;而 “数据安全” 则禁止使用敏感或未授权数据训练 AI 模型。

在 “教学篇” 中,学校鼓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自主决定 AI 的应用方式,并要求在课程开始时向学生明确使用规范。对于学生,指导原则强调在遵循课程规定的前提下,可以积极利用人工智能工具辅助学习,但绝对禁止将 AI 生成的文本或代码直接作为学业成果提交。

针对研究生群体,“学位论文及实践成果篇” 则特别指出,严禁使用人工智能进行代写或剽窃,研究生指导教师需对整个过程进行监督,以确保学术训练的完整性和学位论文的原创性。

参与指导原则制定的清华大学在线教育中心主任王帅国表示,这一指导原则为未来的学术研究与管理服务中扩展 AI 应用边界提供了空间。学校希望这一指导体系能够随着技术进步不断演化,以激发创新精神并支持师生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探索。

划重点:

🌟 清华大学发布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指导原则,规范校园内 AI 使用。  

📚 指导原则强调严禁将 AI 生成的内容作为学业成果,确保学术诚信。  

🔍 学校鼓励教师与学生积极探索 AI 辅助学习,但需遵循明确的使用规范。